我在台州玉环西青街讲故事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11-16开云体育,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开云体育APP下载
西青街始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至今已有294年的历史。尽管西青街只有短短230米,却蕴含着近300年的历史记忆,在国子监求学的清朝拔贡、百年老字号的商号、参加战争的英烈……在这条街上流传着许多故事,至今也能经常让世人想起。有这么一位青年,是土生土长的西青街人。在西青街改造的这段时间里,他作为社工,收集挖掘了许多西青街的文化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青年,了解他讲述的西青街背后的故事。
卢夏龙,80后,土生土长的西青街人。专职社工,玉环市政协文史专员,中华文促会卢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会员,《浙江卢氏史料汇编》主编。近十年北漂生涯,19年回玉自主创业,致力于玉环本土人文历史与姓氏家谱文化的开发研究。编撰有各姓氏家谱十余部、《卢氏碑志辑录(宋朝以前)》(47万字)、《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卢氏部分》(200万字),以及《玉环展复话番薯》、《老街掌故》、《西青街清军家族》等文章。
在解放初期被称为“自由巷”的小巷子是连接下潘和上潘的通道。上潘出过一位清朝拔贡潘藩和一位革命烈士陈能孝。潘藩是玉环自嘉庚十六年至清末的100年间推荐至京城国子监学习的9位拔贡的佼佼者。潘藩在任期间培养了宣平的6位举人,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为人正直,态度严肃,恪守官箴,勤于训迪,为士林所瞻仰。在这条巷子里还有一座洋溢浓郁文化气息的围墙,墙上镶着许多标有“玉环厅城砖”“玉环所城砖”“同治十年太岁辛未”“玉环州城砖”等字样的不用年代的城砖,彰显了当年玉环厅城的宏伟壮观。
被当地人称为“西门街”或者“城门洞里”的街道在清朝称黄旗街、民国时期称西正路、解放初期称解放西路,于1978年正式定名为西城路。在民国29年(1940年)西门瓮城还未拆除之前,城内外进出都要经过这里,所以老百姓一般都不会进城,城内过往行人不多。西门瓮城被拆除之后,城内外东西贯通,带动了商贸业发展,尤其是米行。当时玉环政府将田赋改征粮食,引发环山街市场上米贩骤增,在西门街上开米行或者西门人经营米行的有二三十人。特有的营商氛围,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就业取向。故玉环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太平话):“东门生儿拗篮掼(提着菜篮买菜),县前生儿衙门饭,西门生儿做米贩,西溪生儿担行贩(挑担卖海鲜)”。
冯家里是玉环右营把总署千总冯振荣家宅,当年是玉环城里规模最大的四合院。后来陈姓人居住,所以又称陈家里。历史上陈家出过一位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特授永春州知州、委办延平盐务的陈松鹤。他通过援例报捐县丞,分发到福建,任南台主簿。回家奔丧时,遇上旱灾,设粥局赈济贫苦百姓。在上洋任职七年期间,经常遭到土匪的搅扰,就招募操练乡勇保卫地方,打起仗来身先士卒,风餐露宿,不辞辛劳。陈松鹤离开上洋时,当地百姓送万民伞,建去思亭,为他勒碑刻石歌功颂德。
如今西城路50号、52号是民国年间西门人王命奎开设的“王溢和”酱油店旧址。王命奎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就职于温州等地的军政部门,民国后期,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回家开酱酒店谋生。王命奎的老丈人是民国时期楚门童人瑞国药店第二代掌柜童听情,另外一个身份是壶天诗社的创办人、首席诗翁。当年诗社刊印的五册《争楼集》,一直以来被玉环诗词和文学爱好者奉为“瑰宝”。在“王溢和”酱酒店隔壁,是王命奎胞弟王维湘开的“共和”酱酒店,他的老丈人是民国初年浙江省第一届宪法参议会唯一一位玉环籍参议员於公远,他曾开设了“惠元堂”当铺;创建了“玉声社”京剧班,享誉温州、福建等地;围垦修筑礁头塘,就是后来解放一塘的前身;在东岙里建“怡园”别墅,就是现在实验学校校址。1956年,大兴合作商店,当地大厨李官行、包馄饨的小菊(王伯铭老婆)、做糕头的陈荣兴、开饭店的俞阿香、炸油粿的岩云、卖猪头肉的梅英等组成集体商店。因为比附近大馆店的经营规模小,所以叫“西门小馆店”。
这条当年仅次于西门街的街道叫西门巷。沿街以宅院为主,出过绰号名为“大聋”的书画大师、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陈骐;曾担任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的浙江医学院院长蒋孟毅;以及澳洲第一位华人女警柳眉。清代,这里建有永丰粮仓,从至今保存的进深8米的台门和前后两扇大门。民国26年和1950年,先后有两支军队驻扎在这里。土改期间,这里成了环山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玉环地方虽然不大,但崇文重教是历代玉环人的优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代玉环书院、私塾有50多家,玉环城里就有10多家,占了全境的五分之一。民国年间,在玉环城里,之前故事里的下潘、孙家里、冯家里都有自家的私塾,学生都有20多人。在城里的私塾先生当中,有关王昌贵的传闻较多。王昌贵遇上一个十分顽劣的学生,忍无可忍,用戒尺把学生的手心打肿了。学生父母疼爱儿子,找上门责备王老夫子,把王老夫子气得无话可说。王夫子在让学生临摹习字时,让这个学生反复抄写这样一句范字来发泄焖在心里的怒气:“一爿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心中爱儿子,下年不必送上学。”
玉环厅城西门永清门的旧址俗称西门头。玉环厅城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十年三月竣工。厅城枕中青山,倚南坡西侧山势而筑,形似朝珠,又称朝珠城。厅城所用材料主要是花岗石大块条石和特制青砖,是属于高规格的工程,被誉为“温台之屏蔽”“浙江之藩篱”。民间至今流传张坦熊听从仙人指点择址中青山、开启打石仓、取石小乌岛、修筑玉环城的传说。西门是从西面进入厅城的主要通道,设前后两道门,中间有天井。城门楼长13.5米,厚7.2米,高7.2米。城门洞长7.2米,宽3.6米,高4.5米。城楼外有瓮城,又称月城,周长104.8米,内设盘诘厅,南面城墙脚开2.7米宽的边门。继民国28年(1939年)瓮城被拆除后,1958年着手建造烈士陵园时,西门城墙石料被陆续取用。到20世纪70年代,西门城门及城墙荡然无存。但当地老百姓还是惦记着当年的西门城门,仍然叫这里“西门头”。
当年在拆除瓮城时,发现城墙脚下有一口上窄下宽、边长2米、深5米多的古井,井壁用瓦片垒砌,井下有碗筷、烛台等祭祀物品。当地居民为了保存古井遗迹,用城砖砌成四方形井沿,在四方井的北面和西面盖了几间草棚,建了个临时菜场。民国34年10月,改建成木结构6间棚屋(后改建成围廊),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菜场搬迁而废弃。期间,四方井成了消防井。民国30年,老街发生重大火灾,四方井发挥了积极的消防功能。四方井菜场不仅是一处农贸市场,也是市井文化传播场所。原县政协委员、民间艺人陈小霞在这里卖过梨膏糖,民间艺人蔡宏方在这里评书《说岳全传》。在那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每晚都有好多人特意赶来看表演或听评书。特别是元宵节组织的舞龙表演,吸引民众汇聚一堂,把老街堵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这个地方蕴含的文化记忆不亚于北京城的天桥。
这里原是西门瓮城中的盘诘厅,民国前期成了五福财神庙。因为有人上门求福消灾不灵验,又被戏称为“聋耳朵庙”。民国28年(1939年),瓮城被拆除,五福财神庙改造成玉环县三青团团部。历经多次改建,1961年,这里改建成五开间的玉城供销社饮食店,后归属县饮食服务公司。楼上经营酒菜面食,楼下供应早餐小吃,俗称“大馆店”,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环山街最大的馆店。正面门墙上端塑有一个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麦穗环绕的齿轮、两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寓意在中国的领导下,工农携手建设强大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美丽的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极具时代特色。
与西青街成90度向南延伸的是茶堂街,北起西门瓮城,南至洞桥头(现人才市场处),沿街店铺住宅都是依城墙而建。从前,临街土地庙前开有一家茶堂,因此叫茶堂街。以前,玉环厅城西门交通比较方便,无论是温州、大麦屿、坎门方向从洞桥头经茶堂街进城,还是台州、楚门方向从西青岭经上街头、西青街进城,都要经过西门。从清朝建城以来,西门人流量在厅城四门中最多。所以,靠近西门的西青街口商贸活动最活跃。当时最具规模的大商号有大德生绸布店,朱协顺、於元丰、鲍泰记、吴泰兴等南货店。加上后来四方井菜场建成,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商贸活动一直很活跃。
这里是“丁益利”商号,创始人是丁学义,外号三妹头,温岭南门丁家里人。起初以挑担摆摊形式经营多年,赚到钱后买了家店面,并立字号“丁益利”,寓意益利兼收。丁三妹不仅经商出色,教育子女也有一套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丁家走出两位大学生,丁三妹的长子丁可也,1963年北京人民大学毕业,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次子丁小林,1962年北京大学法语系毕业,被外交部委职广州白云机场外交翻译。所以这幢楼被誉为“状元楼”。
这座三官堂刚好位于西青街由东西转向南北的拐弯处,也是从前西青街的标志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民国3年(1914年),西青街发生火灾,沿街数百间房屋被焚毁,而三官堂安然无恙。原庙址包括现址往西到原双凤溪岸的整块三角地带,后遭日机轰炸只剩下现在看到的一间。西青街由南向北延伸这一段,当地人称“上街头”。上街头附近出了两名将军级的爱国将领,一位是平生横戈海舰、驱夷辑匪、威振四海的广东碣石镇总兵黄飞鹏,另一位是第一次战争定海保卫战中与英军浴血奋战六昼夜、曾任黄岩镇标中营游击的林正阳。三官堂前是商贸活动场所和民众集聚的地方,俗称堂前坛场。周边聚集了九华楼银楼、董饮和国药店、太和正记酱酒店、太和文具店、余寿记宗教用品店等商号,往上街头方向走,还有钟万盛茶食、钟万盛客栈等,这一带的商贸活动仅次于西门头。


